资政|中国崛起要转向人贵物轻
中国在过去三十多年的经济崛起,靠的是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。似乎是永远取之不尽、用之不竭的廉价劳动力,被许多经济学家欢呼为中国的“比较优势”。但是,检视现代史上的大国崛起,靠廉价劳动力是无法维持大国地位的。中国要崛起,要依靠建立在高劳动生产效率基础上的劳动力。
市场经济的鼻祖亚当·斯密在《国富论》中指出:高工资不仅刺激国民财富的增长,也是国民财富增长的自然征候。高工资并不决定于国民财富的总量,而决定于国民财富的增长速度。比如,在英国治下的北美殖民地,也就是后来独立成为美国的地区,工资水平高于英国,最具发展的前景;英国是欧洲工资最高的地区之一,经济增长也相当强劲;清代的中国则是到亚当·斯密生活的时代为止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,下层百姓却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。
亚当·斯密发表上述这番见解时,英国工业革命基本上还没有发生;美国尚不存在,那13个偏僻的殖民地即使在美洲也不是经济的中心,当时美洲的经济中心主要集中在使用奴隶的加勒比地区的种植园;而清代中国依然是世界第一大经济体。
然而,没过多久,亚当·斯密的预言全部应验:英国崛起为一个“日不落”的世界帝国;美国则来势更猛,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将英国取而代之;最富有的清代中国,自鸦片战争以后受尽凌辱。
这一历史发展轨迹,对崛起的中国设计大国战略非常有帮助,也给当今的中国以强烈的危机感。中国虽然经历了奇迹般的经济起飞,但现在依然不是“人重物轻”的局面,而是“人轻物重”。
中国的经济,相对来说,是以廉价劳动力为基础的“衬衫经济”。
由于中国的劳动力价格过低,一些外商到中国投资建厂后,宁愿放弃已经使用多年的先进生产技术。即使是二流的设备,也比中国的劳动力要贵得多,用较贵的机器替换廉价的人力显然不合算,由此形成了“低薪陷阱”。这和英美工业化的模式几乎是背道而驰的。
另外,中国的能源、资源相对匮乏,劳动密集型的经济又属于能源密集型、资源密集型,需要依赖大量的石油和原材料进口。中国的经济越是崛起,对能源和资源的需求就越大,使之变得更紧缺、更昂贵。近期农产品、原材料价格的上涨,就反映出中国经济发展的资源屏障。
大国崛起首先是人的崛起。就像亚当·斯密所说,如果一国的大部分人口贫困不堪,这个国家就不可能强盛,这样的国家是没有前途的。
中国要真正成为大国,就首先要做到“人重”,即捍卫人的价值,保护人的基本经济利益。
如何提高劳动力价格呢?政府一纸命令,制定一个最低工资标准,也许有必要,但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,最好的手段是靠市场。中国的当务之急就是保护劳工的权利。
战后西方发达国家的普遍倾向是,支持和保障劳工的权利,使劳资双方的力量均衡,从而提高市场交易的效率。当资本不可能通过乘人之危压低工价而升值时,就必须在技术和管理的创新上加大投入。
中国也应该如此,不能给工人支付像样月薪的企业,在当今的经济水平上根本就不应该有生存的资格。可惜,“改善投资环境”一直是地方政府的政绩基因,使他们总是在劳资纠纷中偏向资方一边。这就抑制了“人的崛起”,从长远看也抑制了“中国的崛起”。地方政府需要更新观念。
同时,这种“人的崛起”,不仅需要基本的社会保障系统,如医疗保险、养老保险等等,还必须有大量的教育投资。中国未来劳动力供应萎缩,更应该懂得“兵在精而不在多”的道理,加强对未来一代的培养,使他们成为高素质的人才。
(摘自《领导文萃》2015年2月下)
稿件来源:《青年时代》